close

 

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終於有一本書是為了啃老兒女的頭痛父母而寫──


你以為孩子翅膀硬了,就一定會離巢獨立嗎?

你以為孩子長大了,就一定成熟懂事嗎?

你以為等孩子成家立業了,你就能開始享受自己的人生嗎?

不,你想得太美了!
 

當你的孩子不如你所期待的能對他自己負責……

當你發現孩子即使已經長大,卻還沒有真的「成人」……

當你為了幫孩子收拾爛攤子而亂了生活步調……

如果你的人生被這些不成熟大孩子們的問題所盤據──
 

如果他們榨乾你的荷包,為你的婚姻或感情帶來壓力,

影響你的健康、妨礙你的事業發展、延遲你的退休計畫,

害你失去社交生活、造成家庭的嫌隙、威脅你的安全或搞得你夜不能眠,

 

「為了讓孩子們得到他們想要的,我就應該放棄自己想要的嗎?」

 

如果你的心中也曾浮現這樣的疑惑與無奈,

那麼,此書就是為你而寫!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也是暢銷作家兼社會心理學家珍.亞當斯博士(Jane Adams, Ph. D.),在這本劃時代的著作中,直搗核心,深入父母對成年問題兒女的憂慮。針對這些被孩子的不滿和需求威脅到自身保障、健康、婚姻、事業或未來計畫的父母,她以溫暖、敏感和得來不易的智慧,帶來激勵人心的正面訊息:開始過你自己的人生,別再等你那些大孩子們搞清楚他們的人生了!

 亞當斯博士讓父母們看到要如何和成年兒女的問題劃清界線,但卻不和兒女一刀兩斷;如何處理內疚和自責;如何接受失落的「兒女夢」,繼續自己的後半段人生。唯有將下一代從父母的失望底下釋放出來,兩代人才能好好去過自己的人生,並支持彼此對幸福的追求。

▌專家推薦
丘引/自助旅行作家,也是三個大孩子的媽
黃惠萱/臨床心理師、「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粉專主

▌各界好評
「本書填補了一個既廣又深的空缺,光是書名就能給無數迫切需要本書的父母希望!珍.亞當斯(Jane Adams, Ph. D.)的憐惜、理解和洞見躍然紙上。」——史考特.派克醫生(M. Scott Peck, M. D.),著有《心靈地圖》(天下文化,二0一0年)

「任何一位必須為成年兒女擦屁股的父母,或任何一位對成年兒女大失所望的父母,都能從珍.亞當斯睿智的話語中得到深刻的理解與安慰。更棒的是,她的書提供務實的指引,讓為人父母者明白為什麼應該慈愛但堅決地與成年兒女劃清界線、重拾自己的人生,又該在何時、如何這麼做。」——茱蒂絲.維奧斯特(Judith Viorst),著有《成人婚姻》(Grown-Up Marriage,二00一年)

「《成年兒女的父母,難為了!》是斯波克世代頭痛父母的一帖解藥。在育兒博士斯波克(Dr. Spock)醫生的教誨之下,一整個世代的父母深信必須接受寶貝子女的一切,好讓他們過得幸福又安心。天曉得我們多想給五○、六○、七○年代出生的寶貝最好的,結果卻只讓我們傻眼。成年之後的他們無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如今只想『有自己的生活』的年邁父母持續活在內疚之中。只要看十頁珍.亞當斯的這本佳作,你的血壓就會降個二十度。她提醒你現在輪到你了。這確實是一本十分重要的著作!它將提醒你你並不孤單。」——安.魯爾(Ann Rule),著有《你的每一次呼吸》(Every Breath You Take,二00二年)

「有時候,我們的成年兒女令我們心碎——這是家庭生活常見的結果,也是我們藏得最深、寧可否認的家醜。面對這個事實的工作就交給珍.亞當斯了。這本劃時代的著作談的是戰後嬰兒潮親子教養的下一階段,閱讀本書,你會知道你不孤單,並從中得到安慰。它告訴你:即使結果不如人意,你還是可以從家庭生活中找到喜悅與希望。」——佩珀.史瓦茲博士(Pepper Schwartz, Ph.D),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社會學教授,著有《劈腿是天性?》(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Love and Sex Is Wrong,二00一年)

「《成年兒女的父母,難為了!》是一部劃時代、勇敢、務實、富有同理心、睿智又簡練的著作。珍.亞當斯為眾多快要束手無策或已經黔驢技窮的父母,提供具體的協助和令人寬慰的輔導諮商。這是一本超級好書,必能觸動至今一直被忽略的廣大讀者。」——愛德華.哈洛威爾醫生(Edward Hallowell M.D),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講師,著有《分心也有好成績》(遠流出版,二00六)

「針對無數兒女已成年但持續被內疚綁住的父母,亞當斯博士的書提供智慧、安慰,以及一個同病相憐的圈子,然後她再幫忙放他們自由。」——蘇珊.萊文(Suzanne Levine),著有《勇父》(Father Courage,二000年)

「一部深思熟慮、富有主見的著作,協助苦惱的父母放下內疚、接受孩子不如期望的事實、正視並重視孩子真正的樣子,好讓父母可以繼續自己的人生。本書帶來可貴的重要訊息!」——瑪莉蓮.尼森遜(Marilyn Nissenson),著有《一輩子的朋友:為母親與成年女兒的感情加溫》(Friends for Life: Enriching The Bond Between Mothers And Their Adult Daughters,一九九八年)作者

「終於有一本書是為魯蛇兒女的頭痛父母而寫,這些父母竭盡所能養育子女,換來的結果卻讓他們抬不起頭、傷心難過,有時甚至大驚失色!珍.亞當斯寫出了不能說的真話:成年問題兒女的父母不但『可以』而且『應該』去過自己的人生。亞當斯探討了許多其他作者不敢碰觸的主題,像是沉重的罪惡感、父母的自戀心態、遙遙無期的空巢期、幫太多忙症候群,乃至於寬恕。總是不禁為自己的教養方式後悔的父母非讀不可,本書的療效相當於巨量的團體治療!」——勞拉.卡斯特納博士(Laura Kastner, Ph. D.),著有《七年徒刑:一家人如何攜手度過青春期》(The Seven-Year Stretch: How Families Work Together to Grow Through Adolescence,一九九七年)

「珍.亞當斯向深陷成年兒女人生問題的父母伸出援手,鼓勵他們出於愛對兒女放手,為自己發現後親職時期應有的樂趣。她筆下來自失望父母們的見證,說明了對親子兩代而言,完整而獨立的自我發展是為時一生的過程。」——《為什麼總是以你為中心?》桑迪.赫奇基斯(Sandy Hotchkiss),著有《為什麼總是關於你?》(Why Is It Always About You?,二00二年)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珍.亞當斯博士Jane Adams, Ph. D
 紀錄美國人的家庭生活逾二十年,著有十部著作,撰有多篇專欄及論述文章。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畢業,擁有心理學碩士及博士學位,於西雅圖精神分析研究院(Seattl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完成動力心理學訓練,並於華盛頓心理分析基金會(Washington Psychoanalytic Foundation)進修。身為《西雅圖週刊》(Seattle Weekly)的創刊編輯,在各大電台、電視節目及座談會上都看得到她的身影。現居紐約和西雅圖兩地。

譯者簡介

祁怡瑋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創意寫作碩士,曾任職於學校、出版社,現從事中英文筆譯工作。譯有《寬恕:為自己及世界療傷止痛的四段歷程》、《29個禮物》、《愛情的吸引力法則》、《你的心是否也住著一隻黑狗?牠名叫憂鬱》、《不同版本的我們》等書。
 

目錄

推薦序一 避免又老又窮又病,就要重新洗牌/丘引
推薦序二 「過自己的人生」是你給成年孩子最好的禮物/黃惠萱

前言
我能私下和妳聊聊嗎?
那是誰的事?
當壞事發生在好父母身上
我們心中不可告人的小祕密
避而不談

第一章:孩子們都很好,以及父母用來自欺欺人的其他謊言
史上最得天獨厚的一代,只不過……
我們的期望,還是他們的期望?
誰麻煩大了?
他們的幸福快樂並非取決於我們
可是,要是他們不幸福,我能幸福嗎?

第二章:我們等了又等,等了又等……
當我們在他們這個年紀
是延後對身分認同的追尋,或只是在迴避?
不好意思喔,可是我們自己也有認同危機
其他我們未完成的功課
兩種殊途同歸的父母
誰的時候到了?
成癮、憂鬱和依賴:是繞道,還是最後的終點?

第三章:到底誰的錯?
親子教養的兩大迷思
「我絕不會重蹈我父母的覆轍。」
戰勝內疚
童年的回聲
與其內疚,不如後悔
我為什麼視而不見?
當徵兆就在眼前
我們頂多只能做到「夠好」

第四章:他們回~~來~~了!
遙遙無期的空巢期
時間沒了,耐心也沒了
是幫他,還是害他?
迷航人生
不留轉寄地址

第五章:獨立的挑戰
勒緊失血的荷包
「為什麼要讓他們等到我們死了以後?」
和斯波克醫生互依互存
付出太多的父母

第六章:或許我們不該把大麻吸進去
往日情懷的危險
現在不再是寶瓶時代了
那是一種症狀,還是一種疾病?
勒戒中心的懇親日
置身事外
幫倒忙

第七章:愛的限制
睜大眼睛看清楚
否認那不可否認的
同志父母的真心話
跟著魔笛的笛聲走
什麼東西的另類?
誰是受害者?
原諒那不可原諒的

第八章:和他們的問題劃清界線,但不和他們劃清界線
我們的生存之鑰
多謝分享
岌岌可危的婚姻
模糊的界線與愛的限制
但孫子怎麼辦?
內疚的魅影與其他心魔

第九章:重新開創人生:後親職時期的挑戰
為後親職婚姻注入活力
舊瓶裝新酒
不同的時間做不同的事
為新的賽局重新洗牌
 

 推薦序一 避免又老又窮又病,就要重新洗牌/丘引
 
 當我開始閱讀亞當斯博士(Jane Adams PhD))新書《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時,幾乎是一口氣讀完,而我的內心則是波濤洶湧,又帶一份濃濃的傷感。
 
 在教養的路上,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不少父母呼天搶地的,認為這是教養最艱難的階段。等到孩子成年了,該離巢了,卻偏偏賴在家裡白吃白喝,還大言不慚的把髒衣服丟給父母時,此時當爸爸媽媽的人整個心肝結成球,才赫然發現,原來還有比青春期更難搞的「成年問題孩子」在那兒虎視眈眈的吞噬父母的老年。
 
 面對成年問題孩子,父母就像是被丟到焚化爐一樣,被烈火燙得全身火熱,灼燒程度嚴重到只能進入醫院的燙傷隔離室,卻難以痊癒。也許,你會氣憤的問,「這公平嗎?我養你這麼大了,你為什麼還不長大?還要給我添麻煩?我都有一個年歲了,你不養我,卻還要啃我這把老骨頭?你的良心何在?」可能你還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訴說,你從有收入開始,就不斷的寄錢給父母;而輪到你可以伸手了,卻有另一雙手往你的口袋挖……。接著,你就可能落入「孩子是來討債」的傳統思維下而不敢翻轉。
 
 當我的孩子們離開大學後,我為了避免自己落入《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這本書中那些父母的不堪下場,我做了非常果斷的決定,就是斷、捨、離。
 
 斷金錢的支助。不只是斷金錢的援助,而且,若我的孩子們住在我的房子,他們每個月必須要付我租金。萬一沒有支付租金,就搬出我的房子。這是我給他們的條件。而結婚了,就必須搬離我的房子,就算要支付租金,我也不接受。
 
 我不是基督教徒,但我嚴格奉行「離開父母、和另一個人共組一個家庭」是結婚的必然條件。為什麼要這樣?道理很簡單,沒有離開父母,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是不會願意為自己負責任的。而獨立與負責任應該是畫等號的。當然,這也是為我自己「第二自我的誕生」未雨綢繆。我不只把「誰的責任」這個部分劃分得非常清楚,我也將「誰的財產」貼上STOP 標誌,禁止孩子入內。
 
 也因此,我承受了諸多親友的不諒解,認為我太狠了。可是,當我參加我的高中同學會時,我看到眾多當年的美少女,有的人如今是孫子女的24小時免費保母,有的人可能被自己的孩子綁架,不僅老本流失,還波及他們的健康和自由時,我就了然自己做對了。在我的孩子們還沒有踏入婚姻前,我就公開對他們宣稱,未來請不必將我列入他們免費保母的名單。「萬一你們把孩子送到我這兒來,那麼,我就把你們的孩子送到警察局或孤兒院門口,然後我就閃人。」
 
 我不得把醜話說在前頭。因為我的孩子們不只是我一手帶大的,他們還是我自助旅行的長期鐵三角,他們理所當然懂得要如何操控他們的媽媽。這也是我不能陷入陷阱的原因。所以,斷捨離的捨,確實不易處理。
 
 此外,我們分居兩國,離得遠遠的,我的孩子們都知道媽媽不但不給靠,也不可靠;再加上每隔一段時間,我就寫信給他們,說我一直在讀書做研究,沒有什麼收入,在異國經濟很拮据,是否能夠得到他們的贊助?他們也毫不客氣地回信說他們的手頭也不寬裕.……,哈哈!
 
 
 萬一你做不到我對我的成年子女做的,那麼,一如《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書中說的,何妨思考一下,究竟這是誰的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要自己負責,每個人的人生劇本都要自己寫。因此,你的人生,你負責;孩子的人生,孩子自己負責。我的思考邏輯是,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都是自己可以做的選擇。而選擇權在自己的手裡,決定權也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每次回台灣時,我就聽到一些人邊帶孫子邊嘆氣,說沒自由,說體力不濟,說被綁死了……,卻又很宿命的說那是在幫孩子,「不幫不行」。《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一書的說法和我想的不謀而合,為孩子做很多,好像是沒有底線一樣。我不當孫子女免費保母的背後原因,不只是因為我個人的生命自由和追尋更大的寫作和成長空間,更是我不能也不忍剝奪我孩子們當父母的權利。他們該享有自己照顧和教養孩子的機會,我愛我的孩子,當然我不能剝奪他們為人父母的天賦。何況,我自己從當媽媽的經驗中成長不少,那也豐富了我個人的生命。既然如此,我當然必須對我的成年孩子說「不!」
 
 在台灣,很少有人思考人生的順位該如何排列才恰當,因為台灣的社會是集體社會;而集體社會就是當大家都這樣做時,潛意識裡如果你沒有跟著潮流這樣做、沒有一窩蜂,或反其道而行,那麼你就是違逆社會善良風俗的「惡人」。《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卻告訴我們,在人生的順位上,該把「自己」擺在第一位,而非你的孩子「第一」,「第一」也非你的配偶。也許,你可能做不到這樣,因為你從小被灌輸「利他」,而非「利己」,你被內疚感給綁票了。因此,驅除你根深柢固的內疚感,是要務。
 
 不過,在華人的社會,父母總是喜歡把自己的期望套在孩子身上,要孩子去滿足自己沒有達成的角落,這對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上星期我受邀到美國亞特蘭大的一所公立中學對一群中學生演講時,有兩個來自中國的學生私下來向我訴苦,說他們的父母要他們去完成父母的期望,而美國的教育卻鼓勵每個人朝自己的興趣和人生目標去發展,因此他們感到被撕裂的痛苦。所以,調整自己的期望值,「期望自己而非期望你的成年子女」將是父母子女關係朝向良好的前進樞紐。
 
 在本書中,還提及針對成年問題孩子的媽媽所做的研究中,指出她們的適應過程有六個階段:震驚、關注、行動、抽離、自主和重新建立關係。多數人是前三關易過,後三關卡卡卡;而「放下」,也就是六階段中的「抽離」,將是過後三關的關鍵。
 
 
 如果你是《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這本書所說的那些父母,不妨把這本書當成療傷之用。療傷有益健康,何樂不為?如果你是站在懸崖上的父母,《當你的孩子長大卻不「成人」》可以給你該有的勇氣和智慧,做出明確的抉擇。不論如何,你千萬要記住,變老不可怕;可怕的是,又老又窮又病,又沒有賺錢的能力,那可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啊!我可是研究老年學的人,還寫了三本老年的書,我的忠告你最好收下,這對你好處多多。


推薦序二 「過自己的人生」是你給成年孩子最好的禮物/黃惠萱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心裡冒出來的句子是「對嘛!早該有人寫這樣的書了!」原來早在二00二年時它就已經在國外出版!而對我來說,這本書現在在台灣翻譯、出版得正是時候,因為在這幾年我的晤談對象中,五十歲到六十歲的求助者增加了,他們除了梳理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影響之外,也都為自己的成年子女所苦。

 有的人擔心孩子繭居在家不離開,其實心裡害怕孩子離巢後得自己一個人過日子;有的人怕孩子過不下去幫著養孫子,其實自己身心俱疲好想休息;有的人早過了退休的年紀還堅守崗位,其實一直在等待人生迷惘的孩子長大。

 因為焦慮或者內疚,即使子女已經成年,這些父母卻遲遲無法去過自己人生,過期的養育責任成了他們長久的心病。這些成年孩子的父母究竟焦慮什麼?為何內疚呢?

 ●父母的分離焦慮●

 「我女兒昨天罵我……,為了一個男人罵我,說我害她跟上一個男朋友分手,害她到現在還沒有結婚!心理師,她要不要結婚干我什麼事,我又沒有綁著她!」對!她確實沒有綁著女兒,但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力向來不需要透過實體,身為她的心理師,我清楚她總是在女兒交男朋友的時候變得特別依賴,在女兒晚餐約會時,不斷打電話詢問女兒是否要回家吃飯;在女兒假日想和男友出門兜風時,開始埋怨自己年輕時為了照顧家庭都沒有出門玩;在女兒論及婚嫁前夕,因為恐慌症進了急診室。

 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女兒都快四十歲的人了,早上還怕她遲到叫她起床,每日為女兒煮飯催她回家吃,天色一暗就開始打電話找人……。她一直覺得女兒很依賴,是長不大的孩子;晤談之後她才覺察,原來依賴的人是自己。年幼的時候父親驟逝,母親改嫁,結縭不到十年先生早逝,過去的創傷加重了她作為母親的分離焦慮,這跟她面對女兒離家獨立時的分離焦慮,融在一起化不開。

 ●我幸福的前提是你幸福●

 有些人因為焦慮和孩子分不開,而另外一些人則是因為內疚而為了孩子一直在等待,他們延宕自己的人生規劃,想等孩子的問題都解決了,再去退休、再去安排生活、再去看病、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實我累呀!怎麼不累?但是她一個月才賺兩萬多塊,我不幫她帶孩子,誰幫她?」、「我的同學們這個年紀大家早都退休了,我連想都不敢想,兒子工作不穩換個不停,還想著考博士班,我不多工作幾年怎麼行?」孩子要先得到幸福,父母才能幸福,所以父母們一直付出、老是等待、始終放不下,因為內疚所以用錯方法和成年孩子相處,結果是愈幫愈累,很多父母都生病了,他們心裡的苦只能在晤談室對我說。

 ●「界線」讓你當個身心健康的父母●

 有時候孩子無法讓你滿意,有時候他們不能照你期待的的時間表長大,作者說「要不要發揮潛能是他們的事,處理我們的感覺是我們的事。」我們接受孩子有權利迷惘和犯錯,因為他們可以從這些混亂中學習修正;而我們得照顧自己,和孩子維持關係,但是和孩子的問題劃清界線。

 「她沒先打電話回家,我就不準備她的晚餐,有時候我樂得輕鬆,弄個沙拉就可以繼續追我的劇!」、「我跟她說假日我要休息,孩子讓她帶回去,本來我覺得自己這樣太殘忍,怕她工作完假日還不能休息,不過幾次下來,她們母子的感情比以前親近多了。」、「我叫他這次想清楚再決定,要念博士就自己存錢去念,我不會再經濟支援他了,我想通了,再這樣下去我先垮了,積蓄沒了,以後也只是拖累他,還不如現在就說清楚,我照顧好自己。」晤談之後,有了覺察和覺悟,父母們試著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和孩子相處,讓自己的後半輩子有盼望。

 放手讓孩子處理自己的問題,不是殘忍,而是教養的一部分,是很多父母不明的道理,在親子關係中進退得宜是一種身教,拿捏「親近與尊重最好的距離」是所有成熟人際關係的維繫之道。

 ●「自我實現」這項功課,父母應該先做到●

 有的父母嘴上說對孩子放手,不干涉孩子的決定,不過度涉入孩子的生活,實際上仍眼巴巴的留在原地,閒置自己的生活。把孩子從人生第一順位放下來之後,自己的人生卻仍空在那裡。
 
 作者在書中提到戰後嬰兒潮的父母們,有著辛苦且匱乏的童年,所以在養育下一代時最看重孩子的自我實現,如果孩子能發揮潛能做自己,他們就會感到幸福,但「孩子的」自我實現該是「父母的」自我實現嗎?這樣的自我實現裡沒有「自我」,需要仰賴其他人的人生目標是對真實自我的逃避,而不是實踐。

 孩子不該揹負著父母的幸福過生活,父母也不該揹負著孩子的幸福過日子,你可以開始自私地照自己的需要規劃生活,拿回自己的時間,用自己的錢,去編織自己的夢想,去實踐自己的願望,你和子女相處的時間也許會變少,但不見得會分離,有可能會更加親近,也有可能不會更親近,但絕對會發展出另一種較健康的新平衡,讓你可以過回你原本健康有希望的生活。

 如果你的孩子成年了卻還沒有長大,如果你的孩子是你說不出口的秘密,如果你覺得放下對孩子的期待很難,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的問題劃清界線,如果你不知道什麼叫做找回自己的人生,那麼你該看這本書!相信我,這本書會成為你的夥伴、你的老友、你的治療師!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5613877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304頁 / 21 x 14.8 x 0.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6歲~99歲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內容連載

【前言】
 
如果你感覺人生失去控制,因為: 
•你的成年兒女不離開家裡,或離不開家裡。
•你的成年兒女有酗酒或嗑藥的問題。
•你的成年兒女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穩定。
•你的成年兒女長期憂鬱。
•你的成年兒女過度依賴。
•你的成年兒女無法自力更生。
•你的成年兒女有飲食失調症。
•你的成年兒女有精神疾病或自殺傾向。
•你的成年兒女和家人朋友很疏離。
•你的成年兒女從事非法活動。 
 
那麼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如果你的人生被成年兒女的問題盤據,如果他們榨乾你的荷包、為你的婚姻或感情帶來壓力、影響你的健康、妨礙你的事業發展、延遲你的退休計畫、害你失去社交生活、造成家庭的嫌隙、威脅你的安全或搞得你夜不能眠,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本書不是關於他們,而是關於我們—關於後親職時期稀鬆平常和非比尋常的失望,關於那些以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又是什麼樣的人而言實際和不切實際的期望,關於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大大小小的失落、頭痛和憂慮。這些父母的孩子或許沒能發揮潛能,沒能展翅高飛;或許長不大,而且一時還看不到長大的跡象;或許沒能振作起來、整裝上路;或許深陷藥物濫用與酒精成癮的世界、因為精神或身體的疾病而失能、作奸犯科或貪贓枉法、受到邪教或神棍的蠱惑、受到另一半虐待卻無法自拔、無能許下承諾或信守諾言、還在掙扎或已經放棄⋯⋯。
 
如果成年孩子的問題阻礙了你和他們自己的幸福,如果他們對人生的無能快要把你逼瘋,本書就是為你而寫。因為如果他們過得不好,很有可能你也過得不妙。
 

 

 

 

...... Text /Mia 長久以來,完美的影像似乎向來都只存在於螢幕之中。無論是社交網站上,那些經過美化而呈現出的精緻面孔,又或是時尚大片與廣告圖中毫無瑕疵的皮膚,近乎完美的身材比例,它們都是商業中為了凸顯產品效果而約定俗成的一種營銷方式,對此我們早已心知肚明,卻也習以為常。不過,近年有些品牌卻陸續開始打破這種常規,倒退回最初,再次以最真實的方式來呈現產品,護膚品品牌 Olay 也在近日成為了這個隊伍中的一員。 ... 脫口秀主持人 Olily Ling Singh 出境 Olay 無修圖廣告 「Zero Skin Retouching」作為 Olay 最新公布的品牌計劃, 宣布在 2021 年時,所有品牌的廣告照片,包括與 Influencer 的合作照片都將不再使用任何修圖。同時,品牌還設計出了一個名為 「Olay Skin Promise」 的Logo,今後,凡是帶有此 Logo 的圖片,即是象徵著未經修圖的承諾。 ... 選用未經修飾的照片作為廣告圖片,Olay 也稱這樣的做法是一場「艱巨的任務」。但論其緣由,品牌北美地區副總裁兼總經理 Christopher Heiert 則表示 「我們希望可以激勵女性做出更加大膽的選擇,建立起對自身的自信,因為她們也可以和廣告中的女性一樣。」 ... 想要將產品廣告圖做到精緻在現如今這樣電腦科技發達的時代里已經不再是件難事,但這些 「完美」 的照片往往導致消費者對產品本身給予過高的期望,然而事實上,真正能夠讓消費者在使用過後功效能夠達到預期值的只屬於少數的存在,經歷過失望的消費者自然會對品牌的其他產品也順帶產生疑問,很少會選擇再次嘗試。曾有品牌也因此被冠上了投放虛假廣告的指責,從而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對於比牌來說是得不償失。而化妝品與護膚品作為最能在短時間內就體現出效果的產品類型,陸續有品牌在近年來選擇放棄修圖廣告也避免這些不必要的麻煩。 ... LAMER 就曾因產品效果不符被起訴 美國老牌藥品零售企業 CVS Health 在 2018 年時就已經選擇回歸真實,開始使用未經修圖的廣告照片。董事長 Helena Foulkes 當時就曾表示過 「完美」 照片所帶來的影響。「我們每天在消費大量的媒體信息,而我們看到的圖像不一定都是真實的,試圖讓自己變成廣告圖片一樣是不可能的,因為即使圖片上的女模特本人看起來也不像圖片中那樣漂亮,這尤其對女性有著不良影響。」 ... CVS 廣告圖修圖前後對比 的確,在這個網絡大眾化的時代里,我們早已對那些 「完美」 的照片習以為常,這些虛假、人工的完美假象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審美眼光。大眼睛,雙眼皮,高鼻樑這些特徵似乎成為了大眾眼中對於 「標準美」 的一種定義,而那些超出社會標準的美麗卻被剝奪了被人欣賞的權利。 ... Channel 產品廣告中精緻模特 (圖片來源:Art + Commerce) 知名時尚雜誌 Vogue 曾在去年時在官方 Instagram 帳號上發布的一張中國女生的照片,並在一旁附有 「她具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打破時尚界審美常規」 等類似文字,發文不久後便因為照片中女生的樣貌而遭到了抨擊,不少網友給出 「故意醜化中國人形象」、「放這樣的照片用意何在」 等類似的指責。 ... Vogue 官方 Instagram 發布的上海女生模特 (圖片來源:Ecns.cn) 照片中的模特是一位正在倫敦時裝學院讀書的上海女生,沒有高挺的鼻樑,眼睛也不算大,也不具備所謂的 「標準美」 中的特點,但即使如此,這些因素也並不應該成為她被人所欣賞的阻礙,偏離大眾審美的標準並不意味著她失去了美的資格。早期剛開始以模特身份出現在熒幕上的劉雯就曾被賦予了方臉、單眼皮等不足以代表大眾審美的評價,但她如今已是國際舞臺上的頂級超模,自信的笑容讓她在大眾心中定義了另一種美。 ... (圖片來源:Google) 如今,商業的利益在顛覆著美的定義,過度穿梭於社交媒體上的 「完美」 照片在無形中給予了女性不切實際的期望來源,也讓美的定義在大眾的心中變得越發的狹隘,那些所謂的 「美學標準」 讓不少女性流失了自身對於自信來源,長期活在被美化的世界中讓我們忽略了本來擁有的那些最自然的美。 ... (圖片來源: models) 一向主張女性獨立自信的 Rihanna 在去年的紐約時裝周上為自己的內衣品牌 Savage x Fenty 獻上了一場別致的年度大秀,不僅吸引了整個時尚界的目光,更獲得了各大媒體的好評,因為這場秀的出現改變了內衣行業的規則。 (圖片來源:observer) 不同於維密天使般那些有著天使臉孔,傲人身材的超級名模,Rihanna 的這場大秀上卻出現了不少大碼模特,她們沒有 1.8 的大長腿,沒有令人羨慕的腹肌,纖細的腰圍,但是她們敢於展現最真實的自己,她們正在告訴我們即使沒有完美的身材也同樣能夠大方自信。 Savage x Fenty 紐約時裝周年度大秀 雖然那些大碼模特在去年時才第一次走上大秀舞臺,但是在 Rihanna 創立 Savage x Fenty 之初就已經將口號定義為 「All shapes,All sizes」。符合各類身材的內衣尺碼包容和尊重不同體型的美在產品發售時便已經備受好評,在2018年時,品牌銷售額就已經達到了1.5億美元,消費者的年平均消費額為170美元,接近維密的2倍。 Savage x Fenty 廣告圖 (圖片來源:fashionUnited) 同樣身為內衣品牌的 Aerie 也曾經在使用未經修圖的廣告照片之後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據 《商業內幕》 報導,自從放棄修圖廣告後,品牌的銷售額飆升了 32%,個人清潔品牌 Dove 也在推出 Real Beauty 系列廣告之後,銷售額從 25 億美元躍升至 40 億美元,可見在這樣反其道而行的策略背後伴隨著高額的收益回報。 Aerie 未經修圖廣告 (圖片來源:Vogue) 顯然,消費者對於這樣的做法是買單的。雖然這些未經修圖的廣告照片有著皺紋、雀斑,以及可見的脂肪,但它們也正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真實存在的一部分,那麼既然存在就沒有必要隱藏。精明的消費者從曾經交過的 「學費」 中,或多或少也已經開始對這些 「完美」 背後的真實效果抱有懷疑態度,這樣樸實的照片反倒更新鮮且具有真實感,繼而也拉近了消費者與品牌之間的距離。 ... (圖片來源:PR Week) 曾經,廣告照片作為大眾對品牌以及產品產生第一印象的媒介固然重要,但在現在這樣一個信息社會中,真正僅憑一張照片就產生購買慾望的消費者寥寥無幾。如今,市場上的大多商家還是更願意將明星與網絡紅人作為為品牌宣傳以及帶貨的重要重要渠道之一。而採用無修圖廣告照片這一做法也為品牌省去了後期製作的時間成本,以及人力財力等資源開銷,以消費者角度出發的想法在提升大眾對品牌好感度的同時,也為品牌在市場上營造出話題與熱度,這樣利大於弊的前提條件或許也是品牌開始返璞歸真的推動力。 ... 在時尚攝影師 Peter Linbergh 曾說過 「PS 是一種虛假的美好,真相永遠比謊言有趣。美傳達的應該是個性、不同的情感知覺以及做自己的勇氣。」 在他的鏡頭之下很少看到妝容與修圖的修飾,取而代之的是可見的毛孔、皺紋,是歲月在每個人身上所留下最真實的印記,但他的作品卻仍然令人覺得和動人充滿魅力。 ... Peter Linbergh 作品 美的定義可以有很多種,但在這眾多定義之中卻很難尋求一個衡量的標準,人與人之間本就不同,如果為了所謂的 「美學標準」 而隱藏自己的特性,反倒不是件好事。我們不應該也不可能始終都活在一個被美化的環境之中,接納最真實的自己之後再去尋覓美或許才是最好的方式。 ★ 更多新鮮事 ★ 01 "MILK" ............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MILK X Molly X Medicom 1000% Be@rbrick 繼發布 Be@rbrick 400% + 100% 套裝之後,成立了 18 周年的 MILK 再度攜手潮流玩具品牌 Medicom 以及太空人 Molly 推出 1000% Be@rbrick。而這也是迄今為止,香港設計師首次推出的 1000% 版本,限量 300 個,十分之珍貴。特別之處是臂章改為 18 號,並在胸口名牌加上 MILK 名字,彰顯聯乘身份。目前可在 www.milkcargo.com 預定,三月中旬現貨發售。 02 "TAUKAPDOLL" .................................... 疫情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可謂是方方面面,不過正是這段特殊的經歷,也讓很多藝術家以此情此景為靈感,推出了不少有趣的作品。就如上圖的 《TAUKAPDOLL 的虛擬生活》,TAUKAPDOLL 是藝術家 TiffaM 開創的虛擬形象人偶,人物取材自真實人物造型 . 通過服飾和場景配置塑造出一個多變豐富的角色。 在疫情不得不出門的這段日子,S.KESEN 和 TiffaM 夫婦將自身的生活通過 《TAUKAPDOLL 的虛擬生活》表現出來,包括了從外出、採購,再到居家工作的一系列活動。同時作者也希望借作品引發思考:當我們的生活受到了限制,那些原本的社交產物又該如何繼續?冷靜過後,告訴自己什麼才是值得自己去喜歡去追求的事物。 03 "ASICS" ...... 〈 滑動查看更多圖片 ASICS x GmbH GEL-NANDI 360 找準節奏的 ASICS,在聯名這條道路上可謂是越走越遠且大放光彩。此次,ASICS 與柏林時裝品牌 GmbH 又一次展開合作, 推出聯名限量款 ASICS x GmbH GEL-NANDI 360 鞋款。此番聯名 GEL-NANDI 360 通過採用多樣的材質與色彩搭配充分體現出其雕塑般質感。共兩種配色分別是:海藻綠/粉紅配色,以及黑色/卡其配色。亮面漆皮與啞光材質的搭配給鞋面帶來了豐富的層次感,這正是貫徹了GmbH 對人工合成和自然元素結合的設計理念。據悉,ASICS x GmbH GEL-NANDI 360 將於 3 月正式發售,各位可不要錯過。 04 "Liberaiders" Liberaiders 2020 S/S 越南之行 Liberaiders 及其主理人梅詠先生相信我們的讀者不會陌生。每季系列前往一個國際或地區,充分融入當地的生活和深度了解本土文化,LOOKBOOK 也交由當地的素人拍攝完成。而到了 2020 春夏系列,梅詠先生帶著 Liberaiders 去到了越南,探索越戰對於越南乃至全世界的影響,而這一次,Liberaiders 和梅詠又帶著什麼故事回來,我們不妨從上方視頻了解。 05 "Nike" ... ( 圖片來源:Google) 儘管 Nike 最近推出的諸如 Travis Scott、Off-White 等聯名鞋款依舊具有十足的話題性,但聯名鞋款也主是為 Nike 打造熱度及提升品牌影響力罷了。其實在疫情期間,由於病毒導致的連鎖反應,Nike 市值目前已蒸發超過 $170 億美元。究竟疫情還會持續多長時間?Nike 之後的策略又會如何挽回損失?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知道答案了。 ... BewhY:我想用音樂來書寫 Hip Hop 的歷史 ... 消費 Kobe 逝世?時尚圈頂風作案第一人 ... 這名中國畫師筆下,NBA 成為現代的梁山泊 │ 專訪插畫師朱異 .................. 以上平臺搜索「 KIDULTY潮流先鋒 」 商務合作 : onetouch@kidulty.com ...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MJG0zDB.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07874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霧峰便秘或腹瀉中醫推薦神岡血壓不穩定治療有效中醫診所南屯憂鬱症改善中醫診所
潭子強迫症改善中醫診所 南屯噁心改善中醫診所 看診認真的中醫診所神岡不用安眠藥治療治療中醫 太平區下背酸痛中醫推薦 許多人都在間中醫診所看好的大雅白天沒精神看什麼科 台中常常睡不著或很早就醒來治療中醫 最推薦的中醫診所大雅白天沒精神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霧峰胃脹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大家都推薦這間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wyf7fjiev 的頭像
    owyf7fjiev

    owyf7fjiev的部落格

    owyf7fjie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